信息入口”一词最早出现在PC互联网时代,简而言之就是网民上网的入口,能够左右人们互联网行为的“路径”。想必大家都知道,在PC互联网时代中,入口主要是指能够为其他应用带来流量的站点或工具,占领入口也就意味着占领了用户,等同于掌握了流量。

如今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人们的上网需求和上网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有的需求都开始由场景而定,能够解决移动互联网网民需求的应用成为了新形式的入口,我们可以将这种转变简单理解为“场景取代了入口”。但是从更严格的层面上说,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之争并不等同于PC互联网的入口之争,而是它的升级版。
在移动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内,人们的活动场景是连续性的,每一个场景中所产生的需求也是环环相扣的,所以解决这些需求往往就会涉及到一个很长的商业链条或生态体系。而目前在这个过程中,关联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可以单独对待并成为一个新入口,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外出就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查找附近的餐厅、优惠信息、查看菜单和评价、在线预订、公交路线或在线叫车、就餐过程中的线上分享与点评,等等。整个过程我们既可以使用一个应用来全部搞定,也可以在不同的环节使用不同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与PC互联网的信息入口相比,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最明显、最突出的就是:PC互联网平台上的各种元素、各种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横向的,彼此影响不大;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各种元素、各种应用是按照场景划分的,是纵向关系,彼此影响较大。如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入局者们的争夺战火已经从原来的信息入口烧到了场景上,并烧到了完整商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战况进一步升级,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不过,行业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时下移动互联网已超越PC互联网成为市场发展主流趋势,因此笔者认为,场景比信息入口更加重要,因为移动互联网比PC互联网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如今,移动互联网厂商、企业、创业者都纷纷投身于场景争夺中,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社交、娱乐、赚钱等各个环节切入和深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移动互联网新领域,打破了PC互联网延续下来的市场格局。
理解场景之争其实真的不难,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这是两个极富创新且有效改善人们支付体验的移动支付工具,几次交手都未能分出胜负,尤其是2015年春节的红包大战,堪称经典;再比如平复锁屏、酷划等锁屏应用,抢占人们的碎片化时间手机屏幕,因为在任何场景中使用手机都要先解锁屏幕,便催生了“第一眼经济”概念,这不仅仅是在争场景,也是在争入口。

此外,笔者还十分同意“场景需要规模效应”这句话,因为场景最终带来的是用户,如果一个场景无法覆盖庞大的用户群体,那么这个场景就很难成为“风口”。因此,衣、食、住、行这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场景就成了争夺战的重中之重,案例更是不胜枚举,如携程和去哪儿、大众点评和美团、百度地图和搞的地图、手机QQ和微信,等等。
丰富的场景需求带来的大量的创业和发展机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流量在分散,反而,因为场景的连续性,未来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或许会比PC互联网更加集中。我们可以想象,或许未来哪一天,我们的衣、食、住、行可以被一个互联网巨头所包办,而不像现在这样分散在各个巨头手中。关于这点,一些业内人士已经开始闻到移动互联网行业中的“马太效应”,但是目前这种结论还大多都是从某一类应用的发展和覆盖率上得来的,极少有人能真正得从场景角度上分析和解读。

因为场景在纵向环节上各有关联,这种纵向上的闭环可以说是现阶段最具竞争力的形态。当然,闭环是一种理想状况,它涉及到很多环节,而具体到某一种需求的话,平台给出的方案从入口到最后解决问题,简单反而更有竞争力。

总之,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市场争夺战已经从信息入口转向了场景,就目前行业巨头在移动场景争夺大战中的兵剑招式,虽然各有千秋,但目前还没有哪一家可以在平台级应用上担当场景模型中的“恒星”,对于未来而言,自然是谁更贴近用户、谁更有效率,谁便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