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篇文章是继《“80后,死都不能死的年纪”读后感》之后,又一篇有深度,有内涵的文章。

写在前面的话:

周末带孩子去图书馆,经过繁华的闹市区,我看着一栋栋奇特高耸的写字楼,无法遏制地在内心拼命还原小时候的场景——

曾几何时,这里有一座牙膏厂,效益一度好到爆棚;

瞧啊,那块地段原本有一家很大的棉纺厂;

嗯,那里似乎是一家研究院......

记忆里这些曾经顶着耀眼光环的稳定之所,是多少人耗尽前半生去奋斗、托付了青春和汗水的地方,如今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清一色青灰而高耸的写字楼,面无表情地矗立在城市的中央,望着熙熙攘攘奔波忙碌的人群。

喧嚣的人才市场里,无数年轻而焦急的面孔在这里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遇和挑战,没有人会听到被时间倾吞、被风口吹散的哭声。

80后生活

多少职场人——费尽一生把自己培养成一枚“职场螺丝钉”

咨询者张丹(化名)是一名80后,十多年前毕业于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的哲学系,硕士研究生学历。

研究生毕业那会儿,她的导师说建议她读博深造,今后专门从事哲学教研工作

年轻的张丹摇摇头,她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就这样淹没在浩瀚无尽的哲学研究领域,她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想要在职场中历练历练。

“你当时为何报考哲学系?你又是如何考虑的呢?”我问。

“我从小家里穷,看见父母整天劳碌,我发誓一定要考上一所重点大学让他们高兴。高考那一年我报考了理想中的重点大学,可分数没有达到第一志愿专业的分数线,我就被调剂到了哲学系。”张丹说。

“大学四年期间,你可曾想过转换专业?”我问。

“没有,不过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学外语,我的英语成绩很好,在班里排名第一。”张丹说。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张丹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学校的保研名额,正值迷茫的张丹接受了学校的保研机会,读了三年研究生。

25岁,张丹研究生毕业。

一边是导师力劝她留下来考博未来留校任教,一边是自己内心焦躁不安的心,她觉得自己年纪轻轻就能一眼望到未来,这样的生活简直太糟糕了!

“我先去外面闯闯,实在不行再回来考博。”这是张丹当时的决定

张丹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找工作时光,她实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唯一愿意使用和发挥的优势就是英语,但比起英语专业毕业的同龄人,张丹的竞争力还是差了一大截,做不了特别专业的工作,最终她来到了一家外企,做起了销售工作。

据张丹描述,这份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坐在电脑前和外国客户进行在线及邮件交流,她蛮喜欢公司的氛围,同事们的关系很融洽,很快找到了归属感。

27岁到33岁这几年,张丹完成了人生重要的角色转变,完成了恋爱、结婚、生子的大事。

33岁的张丹修完产假回单位上班的时候,不禁为自己这些年来没有跳槽感到庆幸,毕竟大家都熟悉了,家里孩子临时有什么事打个招呼就能溜回家照看,除了工资不尽如人意之外,她非常满意这份工作。

然而好景不长。

不久前公司开了一次大会,大意是公司这两年业务下滑得厉害,总部决定清退一部分员工,而张丹就在清退名册之内。

张丹一听脑袋就炸了,顿时慌了神。

她找到曾经的导师,希望还能回来读博,导师无奈地摇摇头:“现在我们的课题压力也很大,更希望招年轻的研究生。你现在年龄大了,这些年的专业恐怕也丢得差不多了,如今还有了孩子,你的精力和时间如何能和刚毕业那会儿相比呢?要我说,你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回去上班,照顾好孩子就好了。”

张丹的鼻子一酸,她刚想说自己很快就要没工作了,但忍了忍,最终没说出口。

张丹感慨万千:“我曾经那么意气风发,总以为人生可以随时重来,现在才发现,有些机会一旦错过就永远错过了,根本没有重来的可能。”

对张丹而言,前面的路确实一片迷茫,这些年下来,她显然把自己培养成了一枚“职场螺丝钉”:除了本职工作之外,她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只能试图抓住考博这一根最后的稻草维系所谓的稳定,但现实远没有那么乐观。

差不多的人生——其实差很多

曾几何时,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说法:“何必那么辛苦,差不多就行了。”

果真如此?

如果把老师的注意力比作财富,你会发现班里的学霸无疑吸引了老师绝大多数的注意力,也就意味着,10%的学霸占据了老师90%的注意力。

当你踏入社会,你很快会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这个社会的财富规律,毫无例外地遵循“学霸通吃定律”。

我们看一组努力回报曲线。

微信图片_20171123142421.jpg

按照努力和回报的关系,我们划分为三个区间,分别为新手区、成长区和高手区。

1、在新手区里,你从0分做到60分只需要付出一点点努力就可以了,这里几乎不存在什么不确定因素,你的努力不会白费。

这就像班里一名成绩倒数分数不及格的学生,想要考试及格,只需要稍微用点心、努把力就可以了。

这就是很多人在从事一份工作最开始阶段的感觉,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刚开始做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也很有热情,甚至于觉得自己太聪明了,不费吹灰之力就学到了一样新的本领。

2、在成长区里,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

这是从60分迈向90分的阶段。

这个时候你可能面临两种情况,一是缺乏正确的方法,你努力了很久却收效甚微;二是即便你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会发现上升的速度比新手区要慢多了。

这就像一个60分的学生想要达到90分,并不是靠一味的努力就可以了,还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即便他掌握了方法,他的进步空间只有30分,也没有一开始的60分那么多了。

大部分的焦躁、怀疑、失落等情绪,往往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阶段的你可能会花很多时间试错,直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领域及方法,加上不懈的努力,方能进阶到下一阶段,高手区。

3、高手区里,云集了90分以上的牛人,这个时候风口及运气往往能放大他们的努力和成绩,呈现出开挂的状态。

这就像一个平时成绩在90分左右徘徊的学生,如果他在临考前头一天晚上看了一道难题并记住了解题思路,结果第二天考试正好碰上了类似的题目,那么他很可能就会拿到满分,把其他学生远远甩出身后。

这个规律几乎适用于解释职场中遇到的各种现象。

拿财务这个职业来举例,一开始你从大学毕业进入公司的时候,你的成就感是最高的,你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应届毕业生,到把Excel表格、财务软件等用得炉火纯青,你每天都会感觉自己在进步,觉得自己简直太有天赋了。

然而,当你开始独立负责公司的全盘账务,你会发现,这件事根本没那么容易,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专业度和视野,你可能一点长进也没有,甚至会有那么一段时间,你根本看不到明显的进步。

如果你能够突破以上阶段,进入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成长为一名财务领域的专家,后面的路就顺当多了。

当然,至于最终你能否开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还需要看能否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这就要看机遇等因素了。

不幸的是,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死于成长区,由于感受不到显著的变化,同时没有摸索到合适的方法和门道,就自我怀疑轻易放弃了,他们就像漫画里缺乏耐心的挖井人,永远挖不到甘甜的井水。你可以联想一下,你所做的职业,是否也是如此?

没有一个真正的高手——是突然NB起来的

事实上,张丹的案例很具有普遍意义,也颇具有代表性。

她代表了职场中很多年近中年的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太过随意,缺乏规划意识,没有花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探索、找寻自己擅长的领域,更没有尝试持续发力、将某件事情做精做专,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擅长做什么的前提下,剥夺了现在的工作机会,就等于丧失了生活的希望。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深度传播,我们会发现不断冒出来一些NB的人,让我们感觉到不论从精神到智力都被无情碾压。

在这些NB的人当中,有不少是涌现出来的自媒体人,事实上,有很多看似一夜爆红的人,你若深究就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经过了相当长的积淀,他们的功底绝非一日而成。

即便功底深厚,他们也不敢有一丝松懈,很多人的时间已经不分上下班、工作日或节假日,只要醒着,几乎都在做三件事:1、准备写东西;2、写东西;3、反思写的东西。

要知道,即便你足够幸运把爱好变成了职业,该出现的倦怠并不会因此少一分;不论是立足于本职工作做精做专,还是将爱好发展为自己的职业,你该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你所遭遇的倦怠和瓶颈,一点儿都不会少。

曾经有位知名的自媒体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坦言,有那么一段时间,这种倦怠感到达了什么程度呢?那就是忽然没来由地对一切都很厌倦,很恶心,朋友圈不想发,话也不想说,文章也不想看留言。

她抵抗厌倦的方式就是不断地提醒自己,越厌倦,越要上。

要上,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努力挣扎出来,走出原来的困境。

在任何领域,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都需要超越极限的学习,都需要孜孜以求的探索,都需要殚精竭虑的思考,都需要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实践,没有人可以超越学习、实践和思考成为一个真正的高手。

每一次危机的背后都有一个试图逃避的你

只想要结果而不愿意承受过程,渴望追追剧、打打王者荣耀、喝喝咖啡、吹吹牛就能突然有一天变得NB起来,这无疑是在做梦。

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多,同样是周末,你可以尝试发展自己的爱好,你也可以聚会扯淡;同样是下班回家的夜晚,你可以追剧,你也可以尝试读书学习;同样是怀孕生子,你可以吃吃喝喝无忧无虑,你也可以给自己考证充电——你的老板不会因为你读书考证发展爱好给你涨工资,甚至不会有人在意你这些时间里做了什么,但从长期来看,时间会给出最公正的回报。

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那些曾经困扰过你的问题和焦虑,如果你不正面冲撞它、击破它,它们就会在你30岁、35岁、40岁、45岁的时候卷土重来,并且一次比一次凶狠,而你却一次比一次无力。这才是“中年危机”的真相。

而你除了让自己走出舒适区、主动纵深跳入汹涌的时代潮流外,还能有其他的选择么。

相关阅读:

你不优秀,人是谁都不能改变什么【深度好文】

“80后,死都不能死的年纪”读后感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摩西奶奶【深度好文】